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芳菲

碾磨时光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龙应台的“孝”与“生死”课  

2018-07-25 22:26:00|  分类: 随笔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这是一个65岁的女儿,把亲手采摘的一朵鸡蛋花别在母亲美君的遮阳帽上。母女相处的场面特别温馨。

她父亲姓龙,母亲姓应,她出生在台湾高雄一个小村,所以父母为她取名“龙应台”。名字听起来男人味,但她的许多散文的另一面却柔情似水,读了心都化掉。

 

多年前,读她的《目送》,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。那些句子非常美,触动人心。

 

“母亲,是个最高档的全职、全方位CEO,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。

一个人固然寂寞,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。

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。

我慢慢地、慢慢地了解到,所谓母女母子一场,只不过意味着,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。”

 龙应台的“孝”与“生死”课 - 芳菲 - 芳菲

 

今年,她在接受读者面对面答问时,回应一个大学生关于如何写作的方法技巧,她之意,主要用减法,把没有用的东西去掉,留下你心目中那份美好的。

 

当年的《目送》,教会许多读者,人生,就是一次艰难的旅程。分别是所之常态,如果我们都能直面人生中的分分合合,做一个善良、温暖、懂得感恩的人,那么就不要顾虑前方的路是平坦,还是荆棘……勇敢地走下去。

 

最近,龙应台的一本新书《天长地久》,是送给母亲美君的,在龙应台的眼里,母亲美君就是沙漠里的一支玫瑰,所有人的父母都是,因为这种花在盛开之前就像一把干草,我们的父母也一样,只有知道他们经历过什么,才能欣赏跟了解真正的他们。透过书中唯美的语言讲述,每一天陪伴母亲的点点滴滴,朝夕相处,已经成了龙应台的生活常态。这本书不仅是她个人的情感抒发,而是作家想让读者知道,其实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“美君”,能够用孝心去感念一个女儿应该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。

 

2017年,她突然醒悟似的,觉得自己每两周去看母亲是一些假动作,就像母亲完全不认识坐在旁边的她,也像当年的那篇散文:雨儿。“雨儿”是应美君叫唤“女儿”的声音。在这篇散文里所描述的打电话场景,记忆犹新。应美君多次想不起电话那头的“女儿”,总问“你是谁?”“为什么不去看她?”母亲美君,可能从那时开始就产生失忆的迹象了。

 

而在去年8月,想着母亲,65岁的龙应台决定移居台湾屏东,与母亲朝夕相处,一边照顾母亲,一边再写和母亲有关的故事。于是,便有了这些美好的文字呈现在读者眼前,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真实的,感情细腻的,不一样的龙应台。

 

“早上美君坐在沙发上,我看着她。我写书看资料的时候,会带着资料离开我的书桌,到她的沙发旁边,用我的身体靠着她,我做我的工作,让她感觉我的身体,体温以及重量。她虽然不知道我是谁,我完全相信她能感受到,这个体重是温暖的。”

 

龙应台就是细细地讲述她在的屏东陪伴母亲的生活。在旁人看来,一个65岁的女儿能做到这种程度,真的十分孝顺了。可龙应台不这么认为,她反问自己为什么不早十年去做,在母亲还有认知的时候,带她到处走走,听她讲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。

 

所以,龙应台给书取名“天长地久”,她希望20岁的人能认真阅读这些文字,告诉读者她的领悟来得太迟,真性情的行动孝心或明白太晚。

 

书中,龙应台直呼母亲其名“美君”自有道理。可能“美君”在作家眼中代表的是母亲的符号,一个昵称爱称,因为母亲开始不是母亲,就是美君,她曾经是少女,后来才变成一个妇人,变成一位母亲。每位母亲的心里都有各种各样的情感、悲伤、孤独、寂寞。天下母亲都一样。爱佑子女,不求回报,付出,坚忍,顽强。或许通过直呼“美君”,所想表达两代之间的平等与尊重,而不是只是理解和承袭。

 

“我们这一代人还可以做的努力是什么?我自己深信,文字的力量,文化的理解,人的心与心的深刻的诚恳的谦卑的互相包容、原谅跟体谅,恐怕是唯一能够穿越所有硬的围墙的唯一的东西。”

 龙应台的“孝”与“生死”课 - 芳菲 - 芳菲

  

龙应台说到关于“生死课”必须尽快给儿子补上。不能像她在52岁时,才来学习这堂“生死课”,那是因为父亲去世,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苏醒。她让十三岁的儿子参加外祖父的葬礼,使他从小意识到什么叫“死亡”,什么叫永远离开。

 

令人惊叹的,龙应台对儿子现在就讲她的“后事”。

她半戏谑地对儿子说,将来把她的骨灰分放成大小两罐,大儿子大的,小儿子小的,分别放在书房里。儿子没有反应,过了一会,才突然冒出一句,“我觉得你应该有个坟。”

 

龙应台十分惊讶,这个时代的殡葬主流是消失于无形,比较环保,两个儿子都是进步青年,“你怎么这么落后呢,认为你妈应该有个坟?”

 

儿子安德烈起初开着玩笑,“你有个坟在台湾的话,我们以后可以收文青的门票,会有很多文青想要看你的坟。”最后他又认真地说了一句,“妈妈你有没有想过,如果你没有坟的话,我跟弟弟和台湾的关系,就会从此断了。”

 

龙应台很震惊,她在儿子这个年龄的时候,从来没有想过父母的生死问题,他们根本不是同一个个体。但是儿子显然想过,想过她的死亡。

 

现在的年轻人,对于死亡的内心想法,真的不可小觑。他们的心思埋在心底,尤为父母长辈的“后事”安排。

 

有一座坟,就可立一块“石碑”留在台湾,若干年后,两个居住海外的儿子,一年一次方可相聚台湾叙旧,难道这不是一个母亲留下的最好礼物吗?儿子才有了正当见面的理由。

 

“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天长地久,你必须把片刻当作天长地久,才是唯一的天长地久。”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69)| 评论(3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