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芳菲

碾磨时光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第一届白鹭洲文学大赛获奖篇目及授奖辞  

2011-02-26 22:33:23|  分类: 朝花夕拾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

 

第一届白鹭洲文学大赛获奖篇目及授奖辞 - 芳菲 - 芳菲

  

 作者:江子。来源:井冈山报 2011-02-26第三版白鹭洲。


作品:《北宋那些人和字》奖次:一等奖作者:王建民


    苏东坡的旷达、黄庭坚的苦行、米芾的癫狂、蔡襄的严谨……在《北宋那些人和字》里,北宋文人的性情和品格得以一一从历史中重现;信札,典故,史料,逸闻……各种材料和手法的熟练运用,使人物塑造得饱满而生动。从书法入手,王建民以书法行家的视野,写活了北宋的人,复活了一个朝代的文化精神。那是与我们的今天都息息相关的值得书写的朝代和精神,那些被王建民精心塑造的人们,就是我们的先祖和亲人,或者说是千年前的我们自己。这是一种文化寻根的书写行为。这样的文字,散发出翰墨的香气,涌动着蓬勃的才情。这样的文字充分证明了,好的文章,懂得尊重我们的文化传统,拥有自己独特的精神资源和美学认知系统,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发现。
    
作品:《农业深处的母亲》奖次:二等奖作者:郭远辉


    通过对水稻、灶台、耳环、果树、针线这些带着深深的农业文明印记的物什的书写,郭远辉完成了对乡村母亲形象的塑造。他用浓得化不开的笔墨,让笔尖裹挟着浓郁的抒情力量,旨在为乡村母亲献礼,其实也是向行将没落的农耕文明致敬。在当下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冲击下,曾经养育我们的农耕文明何尝不是一个业已衰竭的母体。他在做着雕刻的工作,企图通过一系列场景镌刻出母亲的轮廓、神情、手势和仪态,镌刻出农耕文明时代的美德和诗性。他在与遗忘和无法挽回的流逝博弈,正如雕刻家与坚硬的石头博弈。他大量使用修辞,那是与时光博弈必须的技法。他的文章,因此呈现出磅礴的诗意和修辞之美。
    
作品:《遗逝的笔墨》奖次:二等奖作者:章骁


    红白喜事,逢年过节,需要摆砚挥书,让乡村粗粝的墙上,铺满千百年来的祝福,让生生死死的人们,获得精神上的慰安,那是乡村早年的习俗。
    贴在墙上的对联会被风吹落,爱书写的二太公会年老死去,会写春联的年轻人去了城市,乡村文明的链条正在断裂,乡村精神正在无法挽回地衰落……章骁的《遗逝的笔墨》,塑造了一位颇有性格的通晓文墨的乡村老人,捕捉到了当下乡村文化传递问题上的尴尬,捕捉到了笔墨这一最让我们疼痛的部分,唱出了一曲乡村文明的挽歌。
    
作品:《节气里的父亲》奖次:三等奖作者:邱裕华


    因为清明,所有的节气都充满了凉意。
    因为死亡,那些普通的细节都显得珍珠一般珍贵,那些尘埃里的往事都如荷叶上的水珠一样温润有光     泽,在死的照耀下,最普通的生也显得如此华丽。
    我们尊重普通人的人生,因为任何的人生都不可复制,都是历史;我们尊重对哪怕普通的逝者的缅怀之情,一个儿子对父亲的纪念,是如此的高贵。我们从这篇文字中听到了一种声音,那是时光的滴答之声,在提醒和催促我们每一个人。
    
作品:《月光下的水烟壶》奖次:三等奖作者:朱小勇


    月光下的水烟壶,那是一幅关乎乡村关乎童年的画。
    画中有山下的村,村里的房,房里的老藤椅和小板凳。
    月光下的水烟壶,也是一首关乎时光和爱情的诗。
    诗里有燃烟的火媒,有挂在厢房里的烤瓷碳素画像,有水烟壶的火光照不到的悲伤。
    月光下的水烟壶,更是一座雕花的坟,爱抽水烟壶的老姑婆在里面,一个经常清洗着水烟壶的童年在里面,一个忧愁、寂寞的诗化的昨日乡村也在里面。
    一把月光下的水烟壶,成为作者慧眼和才情的见证。
    
作品:《乡间桃李》奖次:三等奖作者:陈炜


    希望工程宣传画上的那双渴望的眼睛,刘醒龙的小说和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《凤凰琴》,都唤起过我们对乡村教育的深切关注和同情。
    陈炜的《乡间桃李》,以自己的亲身经历,写出了乡村教育当下的尴尬与热望。
    那是有道义承担的写作,心存慈悲,我们写下的每一份文字,都可能是唤醒社会良知、推动文明进程的证词。
    
作品:《那样一头牛》奖次:三等奖作者:聂永清


    让一头最普通不过的牛作了文章的主角,写它的表情,它的劳作,它的生产,它丧子的悲伤,它的老去,它的被卖,却让我们有了如见亲人般的温暖。聂永清用最朴实的文字,写下了一头牛的一生,重新唤醒了我们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。
    
作品:《代谢》奖次:三等奖作者:陈颖


“生命是一个圆周,起点与终点交替之处,便是新旧两个生物体轮回过程的开始与结束。”这似乎是《代谢》这篇文章的意旨,但文中对风烛残年的父亲的书写,让人心疼,病中的父亲面对新生孙子的舔犊之情,让人动容。把伦理放到疾病的逼迫前进行考量,文章因此获得了深沉的力量。


    ( 江子:籍贯江西吉水。青年散文家,《创作评谭》杂志主编,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,第五届老舍散文奖获奖者)  




    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16)| 评论(25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